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開啟輔助訪問

免費發布信息

精彩推薦

溫哥華華裔男子登Google首頁 從廚房工變獲獎作家

[複製鏈接]

option發表於 2021-1-30 17: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option 於 2021-1-31 00:24 編輯

127日,著名搜尋引擎Google加拿大版的頂部圖片出現了一副華裔面孔——溫哥華華裔作家朱藹信(Jim Wong-Chu),以此紀念這位加拿大華裔文學先驅的72歲誕辰。在這幅Google塗鴉中,溫哥華唐人街的夜景被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由遠及近有地標式的牌坊、燈籠、祥龍圖案的霓虹燈牌等等;
jim-wong-chus-72nd-birthday-6753651837108847.2-2x.png

而朱藹信正依靠在左前方的牆邊,除了他標誌性的眼鏡和鬍鬚,還有手裡握著的筆記本和筆,象徵著他作家、詩人的身份。
1_03260233F_2.jpg

朱藹信有著詩人、作家、攝影師、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等多重身份,被稱為“加拿大華裔英語文學第一人”,對加拿大華裔社群發展做出眾多重要貢獻,還曾獲得過女王鑽石禧年勳章等榮譽。但是,在他不朽的成就背後,是早期華裔移民的艱辛經歷。1949年朱藹信出生於香港,4歲時為規避加拿大的華人移民法,通過紙生仔方式前往加拿大。當時只有4歲的朱藹信從香港被一位領養他的阿姨帶到了加拿大。這名阿姨是要去加拿大和丈夫團聚,但兒子卻在旅途中亡故,於是讓同齡的朱藹信冒充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以“紙生仔”(papersons)的不實身份移民加拿大。
1_03260233F_3.jpg

年幼的朱藹信一直和血親沒有聯繫。直到7歲那年,阿姨忍不住告訴他“我不是你媽媽”,他才清楚自己的身世。在那之後,朱藹信又回到了香港和自己的親生父母一起生活,直到1961年他12歲時,才再次返回加拿大定居。對於小時候的朱藹信來說,除了對於自己移民身份的困惑和苦惱,還有日復一日枯燥的打工生活。

他大部分的童年都是在BC省小鎮梅裡特 (Merritt)度過,每天放學後和週末都要去中式咖啡館當廚房幫工,一天要削150磅的馬鈴薯,甚至到最後閉著眼睛都能削好皮。高中畢業後,朱藹信一個人來到了溫哥華打拼,先是給BC Ferries工作,接著成了CanadaPost的郵遞員。在此期間,他去溫哥華藝術學院(也就是現在的EmilyCarr藝術與設計大學)學習了攝影和設計;又去UBC研修了創意寫作,為以後的作品打下基礎。
1_03260233F_4.jpg

朱藹信在溫哥華擔任社區志願者的工作,由此瞭解到前幾代華裔移民在本地所面臨的不公問題,從此走上了推動加拿大華裔發展的道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加拿大華裔還深受歧視,就更別說發表英文文學作品了。而在朱藹信的推動下,1986年,加拿大第一部包含華人作品的出版物《不可或缺的米:華裔朱藹信和日裔加拿大文集》正式推出,朱藹信作為編輯和作者之一,打下了加拿大華裔英語文學的基石!
1_03260233F_5.jpg

他還作為第一個出版個人英文詩集的加拿大華人,創作了詩集《唐人街魅影》,並加盟主編了第一本加拿大華裔文集《多嘴鳥》、第一本加拿大華裔詩集《吞雲》、第一本加拿大華裔小說集《砸鍋》等等。
1_03260233F_6.jpg

此後的朱藹信的發展一發不可收拾,他發起了亞裔作家工作室,擔任月刊《米紙》(Ricepaper)的主編;同時出版20多部小說、劇本,被稱為“多產作家”,也獲得過女王鑽石禧年勳章、加拿大B'naiB'rith媒體人權獎等眾多榮譽。
1_03260233F_7.jpg

朱藹信還創立和組織了各種社區文化機構,比如亞洲加拿大作家研討會(ACWW),溫哥華亞洲文化月協會/explorASIAN,Pender Guy廣播節目等等,發掘和影響了眾多後來的華裔作家和藝術家,讓更多本地年輕華人能繼續強化文化事業。朱藹信指導過的溫哥華女作家鄧敏靈( Madeleine Thien),就曾在2016年獲得加拿大文學最高獎——總督文學獎。在朱藹信於2017年因病去世時,這名學生也表達了對朱老先生深切的緬懷和感念之情。
1_03260233F_8.png

一輩子生活在溫哥華的朱藹信,為華裔社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是有了這樣奮進的先驅者,很多對華裔的不公正才得以改變,移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好!


原文參考: 加西週未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廣播臺

小黑屋| 溫哥華精彩生活

溫哥華美食 溫哥華景點 X3.4 © 溫哥華打工 溫哥華自由行 GMT-8, 2024-11-23 09:34 , Processed in 0.090912 second(s), 3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