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學校的ESL課程(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可能會是一些華人移民學生和留學生的痛。近日,CBC News分享了一篇講述華人在小學讀ESL課程的經歷。
圖源:Alvin Ma
以下是正文內容,以第一人稱敘述:我試圖避免接觸老師的目光,並癱坐在椅子上,但是這沒有用。這是我剛開始四年級的學期,也是連續第四年,我被要求接受“額外的英語語言指導”。我已經可以完全理解從書展上購買到的《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Book of Records)》,也能每天早上閱讀《溫哥華太陽報》的體育板。然而,這些都沒有用,我還是被逼要去讀ESL課程。
我相信,這也是我被安排在ESL班級的原因,儘管我出生在加拿大,並且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對這些ESL課程和老師本身,並沒有什麼負面的記憶。但是,作為一個小學生,當我被安排上這些課程時,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完整的加拿大人。我只是想被當作不需要讀ESL課程的“CBC”(Canadian-born Chinese) 來對待。其中一些同學偶爾還會炫耀他們的英語能力,並取笑那些 "剛來的新移民" (Fresh off the boat) 。我不記得我取笑過別人,但我確實記得,我想要證明自己在英語方面比其他人更好——其本質是,我認為更好地掌握這門語言,會讓我在某種程度上更像“加拿大人”。
即使我偷偷地發現90年代的粵語流行歌曲很吸引我,例如《每天多愛你一些》和黎明的《Sugar in the Marmalade》,但我還是會聽著Shania Twain(90's 加拿大最火的鄉村歌手)的歌。而且,我還不間斷地看加拿大冰球之夜 《Hockey Night in Canada 》電視節目。早在劉思慕 (Simu Liu) 今年登上 Juno Awards 舞臺上說“I AM CANADIAN”,22年前我就已經能毫不費力地背誦出這段台詞了。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現在知道,我的粵語流利程度和口音都沒有讓我變得不像加拿大人。多年的學術研究和演講,使我成為多元文化相關問題的自信演講者。但直到我通過輔導工作,遇到了一個10歲的學生,我才真正考慮到這些ESL課程的影響。當這個學生的媽媽離開房間時,她用中文說:“你需要努力,進步你的英文分數。”而學生則是憤憤不平地用英語回應:“如果你想讓我進步,就不要再用中文來打擾我了!(Stop bothering me in Chinese if you want me to impr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