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essica 於 2023-3-13 00:37 編輯
當一對夫婦面臨分開,爭奪孩子撫養權是比較常見的。但在加拿大,夫婦砸錢上庭爭奪共同養大狗子的飼養權也屢見不鮮。疫情期間,許多加拿大夫婦都決定養一隻寵物。在家工作意味著很多人終於有時間照顧他們。
據統計,到2022年,經過疫情期,陪伴加拿大人的貓和狗的總數超過了1600萬。但在疫情期間,還有另一件事情許多夫婦也做了:分手。數百萬隻寵物和成千上萬的分手或者離異也就意味著:那就是加拿大法院要處理大量的寵物撫養權糾紛,在分手或離婚後,情侶們要去法院爭奪他們的伴侶動物的撫養權。
多年來一直從事寵物撫養權糾紛的動物權律師Rebeka Breder表示,她的案件負荷近年來幾乎翻了一倍。“這是一場非常激烈的情感鬥爭,就像爭奪孩子一樣。有時甚至更加激烈,”Breder說。
Breder警告說,在某些方面,爭奪寵物的撫養權比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更難。這是因為在陪伴的寵物這件事上,加拿大法律存在多種解釋。
法官可能會在面臨分崩離析的時候,考慮到寵物的需求,儘管從法律上講,他們不必這樣做,但既然接到的是以寵物為糾紛的案件,把寵物視作家庭成員還是物品的劃分就存在著道德和理性的拉鋸。“在加拿大,當涉及到伴侶動物的撫養權糾紛時,整個法律是:動物是財產,他們被視為像椅子、傢俱一樣(是家庭財產)。”
然而,當一個人試圖證明一把椅子屬於自己時,這可能相當容易,只需展示收據即可。但是,你如何向法官證明你的狗是你的生命中的摯愛,你無法想像沒有你珍貴的毛茸茸的寶寶?這就不那麼容易了。
導致這個問題複雜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許多夫婦共同分擔了寵物的費用。比如在一個案例中,太太和丈夫共同承擔了狗狗的所有費用:包括獸醫帳單和狗狗日托費用等一切。“這種情況經常發生,”Breder說。“有人有獸醫帳單的收據,而另一位伴侶則持有狗糧和其他費用的收據,以及銀行記錄來證明他們支付了這隻寵物的費用。”那麼,當兩個人都提出證據證明寵物是他們的財產時會發生什麼?答案是:僵持不下。這種情況下的案件可能會拖延數年,而法院起訴的費用也會飆升。上面的案例中,狗狗的主人為了爭奪它,訴訟費已經達到了上萬加幣。
在涉及到寵物歸屬方向的案件中。法院首先將確定雙方是否真的存在有效事實關係/婚姻關係,在過程中,法律會考慮以下因素:•關係長度•共同住所的性質和範圍•是否存在性關係(包括同性及異性)•財產所有權•對子女的照顧和支持•財產相互依賴程度•個人的聲譽和社會信任度
接下來,在裁定寵物歸屬權的問題上,法院會綜合考慮評估以下情況:•寵物的註冊主人•伴侶其中一方是否存在暴力行為•日常護理寵物時間較多的人•哪一方為寵物的日常開銷負責•寵物是否有合適的住所
如果這些方面都勢均力敵,無法分出伯仲,那就會進入更多寵物需求方面的考量。也就在幾年前,加拿大還處於對狗狗的分配更像是物品分配,要像爭奪孩子一樣,上訴到法庭,更是滑天下之大稽。2016年,Saskatoon的一對離婚夫婦為了家裡的2隻小狗狗,不惜聘請律師來打監護權官司。其中,丈夫依據《家庭財產法》提出訴訟,而妻子則要求法院將小狗看作她的孩子,督促法院審批監護權。法官最終拒絕了二人的訴訟,也沒有開庭,只出具了一份長達15頁的書面決定。並斥責當事人,濫用法律資源。該份法庭文件依據的宗旨是: “狗是造物主創造的美好動物。許多養狗的家庭也把寵物看成家庭中的成員。但說到底,它還是一隻狗,可以被當成法律上認可的私人飼養的動物財產,但卻不可擁有家庭成員的權利”。
近幾年,尤其是疫情以來,分手率和寵物飼養率都上升的情況下,爭奪寵物成了破裂的情侶之間繞不開的話題。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加拿大法院的理解程度也越來越高。法官可能不排斥處理類似案件,但就是受理的過程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衡量孩子同父母之間的親屬關係很容易,但是寵物同哪一方情感連接更緊密,哪一方付出的情感更多,是很難量化和用證據表明的。“當涉及到這個問題時,我們聽到了一些恐怖的故事,”SPCA的律師Sophie Gaillard說道,同時補充說:“我甚至聽說過一些故事,其中簽署收養合同的配偶將動物安樂死,有時僅僅是出於對愛好動物的另一半的惡意。”
為了保護動物,他們創建了一個名為“持久關係”的教育活動,包括讓夫妻簽署動物監護協定,或稱為寵物婚前協議。這份文件類似於婚前協議,但是它是為寵物而設計的。簽署的夫妻承諾“放下個人利益”,並在他們分手時做出“對動物最有利的決定”。
加拿大是非常重視情感連接和精神需求的地方,法院對寵物爭奪案的包容,以及逐漸去考慮動物的情感需求來裁奪判給哪一方,雖然在法律意義上這不是必須要做的,但也可以從中看到加拿大司法系統的人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