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加拿大媒體報導了一個紮心的事實:加拿大租房家庭每月用在住房上的支出無論是占收入比還是淨值都超過了擁有房產的家庭。換句話說,租房的越租越窮,買房的越買越富。擁有自己的房子曾是很多加拿大人畢生的夢想,然而現在已經顯得遙不可及。
得出這個結論的並不是媒體,而是加拿大最大銀行RBC。RBC在最新報告中明確表示,目前在加拿大還沒有房的,以後可能更難有錢買房子。而已經有房的不但自己會變得更富有,下一代也更容易買到房子。這個結論在北美來說真的很紮心,因為和有些國家不同,美國和加拿大的房地產制度設計就是買房和養房兩條線都要花大錢。所以在美國絕大多數地區,曾經的加拿大都不是適合炒房的地方。
但隨著香港地產大佬把樓花帶到加拿大,房地產很快成了這個國家最重要的支柱產業。時至今日,加拿大的貧富劃分就是以房子為界限。RBC在報告中指出殘酷的現實,無房群體的生活開銷比有房子的還要大,而且差距還在拉開。本來租房住的人收入水準就稍微差點,現在更難存下錢。面對不斷高漲的房價,可能永遠也買不上房。報告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開始,加拿大人的財務狀況呈現兩大特點:1、儲蓄出現了拐點。2、家庭淨資產在下降。
但衝擊最大的是那些無房家庭。這個群體花錢比掙錢多,不多的儲蓄一天一天縮水。加拿大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加拿大租房家庭在2023年的開銷比可支配收入高9個百分點,相當於資產負增長。反觀有房群體卻可以存下7%的錢,差距非常明顯。RBC的報告顯示,加拿大有房家庭和無房家庭的收入增長水準基本一致,但是在房屋開銷上就大不一樣了。無房家庭在2023年房屋開銷增長幅度要遠遠超過薪水增長幅度。 圖自MSN,2024年3月
資料還顯示,自2010年以來,房主的淨資產從家庭可支配收入的9倍增長到13倍,而對於租房者來說,同期淨財富僅從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倍增長到3.5倍。1999年,租房者將大約25%的可支配收入用於住房成本,而房主為23%,但到2022年,租房者用於住房成本的比例增加到29%,而房主則下降到21%。2023年第三季度是一個轉捩點,房主和租房者的淨財富都出現了下降。但毫無疑問,受影響最嚴重的還是租房者。加拿大央行緊縮政策使得存錢支付首付變得更加困難。
RBC的報告指出,加拿大租房家庭的處境比有房家庭更艱難,使得擁有房屋變得更加遙不可及。這威脅了租房者積累財富的道路,可能會在較長時期加劇不平等。無獨有偶,2023年TD的一份報告指出租房者和房主之間在積累財富方面有巨大差距。TD的資料顯示,1955年至1964年出生的房主的平均淨資產已經超過了140萬元,是同期非房主的財富的6.3倍。
有房和無房兩個群體之間的財富差距已從2005年的近50萬元擴大到現在的120萬元。TD明確指出,財富不平等實際上是區分有房者和無房者的加拿大人的一種說法。最可悲的是,不平等延續到了下一代。當前一代年輕的加拿大人不僅會重蹈覆轍,還會加劇住房方面財富不平等,因為目前的房價負擔能力已達到幾十年來的最差水準。
TD指出,政府提供的許多長期政策不成比例地惠及房主,包括資本利得豁免、新購房產的部分商品服務稅退稅、首次購房者稅收抵免、裝修稅收抵免等等。報告還嚴厲指出,加拿大的儲蓄和投資環境嚴重偏向擁有住房的人,因為住房體系本身就是設計成維持房屋所有者和非所有者之間不平等的。綜合RBC和TD的報告就能發現,加拿大在住房體系的設計上出了問題,儘管美國人均GDP更高,民眾更富裕,但房價卻遠低於加拿大。比如世界科技之都舊金山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科技精英,當房價還是比溫哥華略遜一籌。溫哥華就算擁有宜居的自然環境,但何德何能成為全球範圍內房價領先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