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andy 於 2021-8-7 16:27 編輯
喜歡吃海鮮的朋友們注意了!你愛買和愛吃的加拿大海鮮可能是標示不實。近日,根據Oceana Canad的一項新DNA測試研究,加拿大超市或餐館出售的海鮮產品近一半標示不實。該機構通過對多倫多、渥太華、蒙特婁和哈利法克斯的餐館和超市的海鮮樣品進行了測試,發現46%的產品並非標籤上注明的物種,以假亂真!其中,有多款華人愛買和愛吃的魚。 (CTVNews)
據悉,在加拿大,超過80%的海鮮是進口的,本國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都是出口的。全球行業的不透明是導致“海鮮欺詐”越來越普遍的主要原因之一,錯誤標籤發生在整個供應鏈中。報告顯示,蒙特婁的“海鮮欺詐”比率最高,測試樣本中有52%顯示不是產品標籤上的物種;其次是多倫多和渥太華(50%);哈利法斯最低(32%)。
另外,餐館的貼錯標籤率(65%)比超市(6.5%)足足高出10倍!Oceana Canada的調查人員Sayara Thurston解釋說,大型零售商往往對他們的供應鏈有更多的控制權,但即便如此也不太可能注意到品種被替代或假標籤。“一旦魚類被加工成魚片,即使你是專家也幾乎無法分辨出品種,這是使海鮮成為高風險產品的另一個因素。”因此,除了消費者之外,超市和餐館老闆也可能都是“海鮮欺詐”的受害者。 (National Post)
在Oceana Canada隨機抽取的94個海鮮樣本中,13個鯛魚(snapper)樣本只有2種是真正的鯛魚,7種是便宜得多的羅非魚/ 吳郭魚(tilapia)。這兩種魚加工成魚片後極其相似。 (Google)
他們還發現了10個標記為白金槍魚或白鯧魚的樣本,實則是廉價的油魚(escolar)。油魚含有大量油脂,雖然吃起鮮美肥嫩,但這些油脂都是“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在人體內難以消化和吸收,食用後部分人會累積於直腸,會導致腹瀉、腸胃痙攣等不適,在多個國家/地區被禁售。油魚內含的蠟酯,雖然沒有毒性,但人體難以消化。食用後部份人會累積於直腸,會導致腹瀉、腸胃痙攣等不適。過多的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或附著在糞便上。排出的油脂多為淡黃色或橙色,並有難聞的氣味。患者進食後,最快30分鐘就會出現症狀。壽司店菜單上常見的白金槍魚魚刺身(white tuna),大多數都是油魚。 (Google)
另外,油魚還經常被用來假冒鱈魚↓
作為新報告的一部分,Oceana Canada在2021年4月就針對海鮮來源的態度對1,500名加拿大人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加拿大人越來越擔心買到貼假標籤的海鮮(從2020年的76%上升到87%)以及政府缺乏監管和行動(86%)。“不應該由消費者來判斷產品是否為真品,政府需要來解決問題。如果我們不能相信標籤上寫的東西,那還能相信什麼?” (CTVNews)
事實上,Oceana Canada曾在2017年-2019年間測試過472個樣本,結果也發現有47%的錯誤標籤。當時,加拿大政府承諾對海鮮來源實施一套類似歐盟和美國的可追溯系統,但是距今已經快兩年了,還沒有任何具體的行動。
Thurston表示,消費者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保護自己,以降低成為海鮮欺詐受害者的風險: 1. 購買整條魚而不是魚片魚肉 2. 儘量從本地捕撈商手中購買海鮮 3. 直接向超市或餐館詢問魚的來源以及是如何被捕獲等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