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開啟輔助訪問

免費發布信息

精彩推薦

疫情期間做了個手術 打破了對加拿大的醫療偏見

[複製鏈接]

jazz發表於 2021-8-30 01:07: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jazz 於 2021-8-30 01:33 編輯

加拿大雖然有引以為傲的全民醫保,但其醫療系統因為其等待時間過長遭到許多人詬病,疫情期間更是因為資源緊缺雪上加霜。在阿爾伯塔省居住的張女士幾個月前因膽囊結石發作不得不在疫情中前往醫院急診室。因為對當地醫療條件的不信任、對疫情的擔心,以及長期以來堅持“保守治療”的想法,她一開始顧慮重重,入院後也只是打了止疼針緩解症狀。但在病情復發後,她最終在醫生的耐心講解下消除誤解,接受了手術並順利康復。

聽說加拿大醫療系統效率低,早在來到加拿大之前,張女士就在網上看過許多關於加拿大全民免費醫療系統的討論。很多人都說,急診的等待時間實在太長了,不是在排隊過程中症狀消失了,就是在排到自己以前就已經病情加重撒手人寰了。聽了這些故事,張女士在出國時攜帶了大量的常備藥,落地加拿大之後雖然在一位家庭醫生處登記,但平時幾乎不去就診。很多次生病都是咬咬牙,服點藥就撐了過去。

然而,今年5月的一天,張女士半夜中從疼痛中驚醒。她說自己“坐也不成,站也不成,各種姿勢都沒辦法緩解疼痛。”但當時疫情正嚴重,她擔心去醫院有暴露在新冠病毒中的風險,所以只是向網友諮詢病情。經過網友“指點”,她翻出了熱水袋和胃藥,卻發現帶來的胃藥已經過期了。她讓先生去購買了加拿大常見的胃藥,服用之後卻不見好轉,反而越來越疼。此時,網友中一位護士表示,看她的描述不像是普通胃疼,有可能是膽囊結石發作。她這才想起來,之前在國內體檢的時候確實檢測出膽囊結石,只是從未發作,醫生表示可以定期體檢觀察。
0_202108281756355iPFE.jpg
Photo by camilo jimenez on Unsplash

一直“自力更生”的張女士這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她想不到有別的辦法,只能登入公共衛生網站查詢醫院急診的等待時間,發現普遍都需要3到4個小時。無奈之下,她也只好選擇了一個車程較近的醫院。等了四個小時,就為打一劑止疼針下午兩點,張女士來到這家綜合醫院。在此之前,她只去過家庭醫生的小診所,她感到這種設有急診的醫院看起來才有點國內大醫院的樣子。醫院大堂處就是一個臨時搭建的服務台,一看到她,就有一名戴著口罩的醫護人員過來進行詢問是否有新冠症狀。

第一次在加拿大看急診的張女士有點緊張,問工作人員能不能讓家屬陪同。但工作人員表示,疫情特殊時期,安全起見不允許家屬陪同。她更是緊張了:“在國內看病,家屬都能陪在身邊,現在硬要一個人應對實在感覺有點不踏實。”
0_202108281756356FrH7.jpg
Photo by Irwan iwe on Unsplash

然而腹部的劇痛讓她沒心情爭辯,只想趕快見到醫生。當接待的護士開始詢問她的症狀時,她本以為用英語表達醫學詞彙的對話會非常困難,但護士把語速放得很慢,表達也很清晰,讓她很容易就理解了內容。此後,一位工作人員列印了她的基本資料,並在她的胳膊上套了一個腕帶,便表示可以進入候診區了。她等待了近一小時才有護士來給她測量血壓,並在胳膊上紮了針頭抽血。讓她驚訝的是,這個針頭在診療過程中就一直掛在了她的胳膊上,方便後來的工作人員直接注射藥物。

又過了三個多小時,當張女士都已經覺得疼痛沒有那麼難忍的時候,才終於見到了醫生。醫生表示她有可能是膽囊炎,為她安排了止疼針和超聲波檢測。護士動作很快,在之前抽血的針頭處直接上藥。短短幾分鐘,疼痛就消失了。到晚上八點,她拿到了超聲波的結果,醫生證實是膽囊結石,建議手術。醫生為她開了轉診單,讓她自己打電話安排手術。張女士心想:“折騰了這麼久,最後還是止疼針管用”。沒過幾天,“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她就把醫生叮囑要手術的事拋在腦後了。

再進醫院,醫生講解後同意做手術兩個星期後,張女士再次感到胃痛。晚上九點半,她直奔醫院找到護士解釋情況。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兩小時內她就打上了止疼針。等待其他檢測報告時,醫生特意來跟她表示,這種一個月內反覆發作兩次的病情,之後也會繼續發作,建議她直接留下來等待膽囊結石切除手術。再次聽到要做手術,張女士擔心起來。她說:“我之前身體有什麼不舒服也都是忍一忍就好了,一直以來我也堅信能不動手術還是儘量不動手術。之後有機會我去找一找這裡有沒有中醫,說不定開些中藥調養下就好了。”

可是病情並未減輕。一個週末後,週一淩晨五點,張女士再次從劇烈的疼痛中驚醒。這次連護士都認識她了,更迅速地安排了止疼針和超聲波。醫生再次建議她留下來等待手術,她仍猶豫不決。週一中午,一位年輕的實習醫生來詢問了她的病歷,並問她為什麼不想做手術,是不是有宗教信仰的原因。張女士表示,一來是害怕手術風險,二來她還是更傾向保守治療。實習醫生請來了手術醫生為她講解。這位女醫生耐心地向張女士解釋,這是一個低風險的手術,其他的治療方案都有復發的風險。她還特意從手機裡找出微創手術的圖片,表示就是打三個小洞而已,一兩個星期就長好了。反復的疼痛,加上女醫生令人信服的講解,讓張女士最終簽署了手術同意書。
surgery-3034133_1280.jpg

“隔著太平洋,我們做父母的也幫不上忙”一旦下了決心,張女士盼望趕緊動手術。但直到週一下午六點多,才有護士推著輪椅來接她,詢問她的病史。她本以為這是馬上就要手術的訊號,結果護士表示,現在要等待醫生通知,什麼時候有空了才能進行手術。

一夜過去,夜班護士換成了早班護士,周圍的病人也換了一波新的,可手術始終遙遙無期。這期間,張女士和丈夫,以及和家人通了視訊電話,告訴他們只是微創手術不必擔心。無奈是一家人共有的情緒。張女士疼痛難忍,只能做手術。丈夫沒法進醫院陪伴妻子,只好在家盯著手機隨時等待消息。父母遠隔重洋,只能乾著急。她的父母在電話中不無擔心地說:“要是沒有疫情的話,你還是回國做手術最讓我們放心。但現在隔著太平洋,我們做父母也幫不上忙。”到了週二晚上八點多,護士終於通知她今晚可以手術。臨到手術室門口,張女士又開始緊張起來。手術室內的正中間是手術臺,頭頂是巨大的醫用燈具,她有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感覺。在護士和麻醉師對話之後,她被套上了一個吸氧罩,很快便失去了意識。
0_20210828175635901EE.jpg

週三上午醒來,張女士感到腹部還是有疼痛,但比之前明顯緩解。護士為她帶來了粥、三明治和果汁。張女士很驚訝,她原以為手術之後是不能吃東西的,反覆確認得到了肯定答案後放心吃起來。從週一清晨入院算起,除了週一晚上吃了兩塊小餅乾和一杯果汁,她已經三天沒好好進食了。一位術後醫生前來詢問她的狀況,看了傷口便表示一切正常可以出院。這又讓張女士驚訝了,一般手術後都得在醫院待幾天做後續觀察,而這裡卻是“不留人”。此時護士過來,給了她一份非常詳盡的注意事項清單,同時也為她預約了術後第一周以及術後一個月的兩次電話回訪。醫生也囑咐了幾句,同時讓她不要有太多心理壓力。

打破對加拿大醫院的偏見和誤解週三中午,在急症室經歷了三天兩夜的張女士順利出院。回顧這段經歷,她表示雖然等待時間過長讓人煩躁,但加拿大醫生和護士認真耐心的工作態度讓她十分敬佩。她後來還聽說其他人預約的膽囊結石手術等待了超過三個月,慶倖起自己當初在急症室聽了醫生的建議。她表示:“之前我一直道聼塗説加拿大醫療系統如何低效,所以哪怕生病也沒有去使用這些資源。現在親身經歷之後,週一入院週三就能完成手術,我對他們的效率還是挺滿意的。”對於有和她類似顧慮不願去醫院的患者,張女士說:“我去之前也擔心溝通不暢、醫生效率低、醫院有疫情風險這些問題。但經過這次,我發現很多顧慮都是莫須有的。我理解大家疫情期間能少去醫院還是儘量少去的想法,但真的有病也不能諱疾忌醫。我建議大家接種疫苗後再去公共場所,會更有保障”。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廣播臺

小黑屋| 溫哥華精彩生活

溫哥華美食 溫哥華景點 X3.4 © 溫哥華打工 溫哥華自由行 GMT-8, 2025-4-15 00:15 , Processed in 0.198691 second(s), 3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