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essica 於 2023-11-29 01:24 編輯
最近幾年,關於移民加拿大,似乎負面關鍵字更多。在各大論壇上,經常有在加拿大生活了很多年的人感歎。都說加拿大人素質高,有禮貌,但為什麼這幾年我感覺加拿大人整體素質變差了很多?
舉些例子,2013年在溫哥華開車,一天都聽不到喇叭聲;2023年在溫哥華開車,一小時能聽到好幾次;如今的路怒頻率,比十年前、哪怕是比疫情前,高出了許多。
2013年在溫哥華街頭走路,尤其是獨立屋街區,路過的本地人有一半會來打招呼或者報以微笑,如今在溫哥華走路,大家不會有眼神交集,更不要提打招呼。
2013年在溫哥華坐公車坐天車,沒有什麼驗票機,全靠自覺,也沒見幾個人逃票;2023年坐公車坐天車,不僅各種驗票機設防,偶爾還會見一個趁人不注意翻越驗票機的人。
2013年,加拿大也有不少行人闖紅燈,但絕對沒有現在多;2013年,可能開車一整年都沒遇到過闖紅燈的汽車,如今居然每週都能遇見。
至於滿街的大麻味,華人當然會覺得是加拿大人素質下降的體現,但在“政治正確”面前,也不好多說什麼。
為什麼加拿大人 —— 或者說為什麼溫哥華這樣的大城市人不再友善、不再隨和、不再淡定?一些網友的觀點很有參考價值。
缺錢,讓人不再淡定 一切的根源,在於一個字:錢。2023年加拿大人的生活品質比疫情前低,是顯而易見的事。當自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操更多的心為生計奔波時,還有多少“笑臉”可以留給陌生人?比如原本每月可以存個2000塊,工作間隙去咖啡店坐坐、去商場購購物,吃飽喝足,買到自己心儀的東西,心情大好,和陌生人談天說地,甚至還能去做做慈善捐捐款,心態很淡定。如今呢?身背巨額房貸、被漲上天的食品價格終日困擾,每月甚至連幾杯咖啡錢都存不到,能做到強顏歡笑都不容易,如何還能發自真心地去關心別人、去讓別人開心?
人多讓嘈雜取代安寧 都說加拿大地廣人稀,但其實溫哥華、多倫多這類大城市卻是典型的地狹人稠,而且人口每年還在增加,讓一些原本清靜安寧的社區,也變得車水馬龍、嘈雜聲不絕於耳。當家門口的車越來越多,當原本是獨立屋的鄰居變成一棟8層樓的社會公寓,那麼再友善、再“與世無爭”的人,也不免會產生一些情緒。尤其是一些移民到加拿大是追求清靜的人,他們哭笑不得地發現:加拿大的大城市生活,甚至還不如原居地那麼安靜,那麼我為什麼要移民?有這種心態,日子過的不會開心,自然會因為一些小事發脾氣。
高素質的人,被低素質的人同化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道屢屢遇見魔,不僅很難把魔轉化成道,倒是更有可能讓自己被同化成魔。
還記得前些天列治文一小時內,18名司機因為佔用HOV車道被抓嗎?相信很多司機本並不想佔用HOV,但看到自己堵在路上,其他不合規的司機卻屢屢佔用HOV實現快速通行,員警不管不顧,心理能平衡嗎?
隨著加拿大國門打開力度加大,低素質移民不免會一年比一年更多,他們用自己的隨意行為來“同化”那些本來守規矩的加拿大人,讓守規矩的加拿大人發現“不守規矩能讓生活更方便”,那就乾脆不守!
為什麼路怒?因為在車裡最好宣洩 在一系列的壓力作用下,路怒的比例上升也就不足為奇。為什麼是路怒?道理非常簡單:在車裡最好宣洩,因為別人看不清你的長相,而且你無非就是按按喇叭,強行超車,代價比面對面怒懟、比上手打人要小的多。
因此,每當遇到馬路上的一些奇葩行為,比如開車特別慢、突然急刹車,後車會考慮用路怒來解決、來宣洩不滿情緒、來舒緩自己的壓力。醫學界把路怒稱為“間歇性暴怒症(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是指多重的怒火爆發出來,不光是道路上遭遇的事,更多是積存於心底的事。日前一輛路怒日產 Xterra 駕駛輾過行人,旁觀者大喊“天啊!”
在如今的加拿大,心底的負面情緒何其多? 其實大家都能感覺到,加拿大的生活舒心程度這幾年在逐年下降,好在論整體居住品質,加拿大在全球至少還是排名前列的。
只不過,如果生活體驗繼續下降,再過5年、10年、20年,加拿大還會是移民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居住地嗎? |